广西甘蔗“双高”基地
一根甘蔗除了吃,还能干啥?
在广西崇左市的金冠食品有限公司里,它被加工成了黑糖话梅,热销各大商超;在好青春醋业有限公司里,甘蔗汁被调配成了甘蔗醋,订单纷至沓来;在大唐微生物肥料和秸秆饲料项目中,滤泥制成了肥料、蔗叶蔗尾则制成了饲料……
这是一根甘蔗被“吃干榨尽”衍生出来的蔗糖循环经济产业链。如今,这样的产业链已经在广西生根发芽。
糖业是广西最具特色的传统产业之一,但由于甘蔗生产成本高、制糖企业散小弱,服务体系不健全,再加上走私食糖等冲击严重,“甜蜜事业”夹杂着苦涩。
为重振广西糖业雄风,近年来,自治区党委、政府决定实施糖业二次创业,从甘蔗种植到制糖生产、从管理体制到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创新,有效提高广西糖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。
建设“双高”基地 降本增效明显
一排排甘蔗迎风摇曳,2.3万亩蔗海欢腾。这是广西惠利民生公司位于江州区罗白乡的甘蔗高产高糖“双高”糖料蔗基地(下简称“双高”基地)。
同是一片地,在“看天吃饭”的以前,亩产仅4吨,去年平均亩产近7吨。增量从何来?该公司董事长龚学旺指着遍布蔗地的水管说:“饿了渴了,水肥一体滴灌;有害虫了,无人机喷药。”
甘蔗“双高”示范基地采用机械化收割
数据显示,截至去年年底,江州区完成35.8万亩的“双高”基地建设。“双高”基地降本增效明显,其中人工成本每亩减少250元,甘蔗平均亩产超过6.5吨,糖分达到14%以上。
扶绥县渠黎镇渠芦现代农业合作社也是探索“双高”基地建设的典范。
2015年春天,按照“双高”基地建设的要求,渠芦屯把用于种植糖料蔗的3500亩土地平整成两大块。原来由于家庭分散经营,这两大块土地细碎为6000多块。
土地合并实现规模化,渠芦村民选择现代农业合作社的组织形式,统一经营管理,优势迅速凸显。社员以土地和资金形式入股,集中力量办大事,有力推进了基地的机械化和水肥一体化,解决了“小农户和大市场”的对接、适应问题。
2016/2017榨季,实施水肥一体化滴灌的“双高”基地,亩产7吨,比实施前提高了2-3吨,而且机收率达到80%。
按渠芦屯人均5亩地计算,一个普通社员每年土地保底收益5000元,再加上解放劳动力后的再就业工资收入,一年有近3万元收入。
“为实现糖业二次创业的目标,首先就得抓好‘双高’基地建设。”广西壮族自治区糖业发展办公室副巡视员刘全跃说,要转变种植甘蔗的经营方式,由传统的分散粗放经营向现代的集约经营转变;要加快提升糖料蔗经营规模化、种植良种化、生产机械化、水利现代化“四化”水平,降低糖料蔗生产成本,提高蔗农收入。
甘蔗机械化播种
按照高产、高糖、高效、集约、生态、安全的总体要求,广西从2014年开始,在全国率先创新开展“双高”基地建设,力争到2019年全面完成全区500万亩“双高”基地建设的目标。截止今年8月底,广西累计完成“双高”基地土地整治任务415.9万亩。
加快转型升级 “吃干用尽”每一根甘蔗
“种好一根蔗,煮好一罐糖”是原来传统糖业的写照,而通过多年的转型升级,如今的广西农垦糖业集团形成集蔗、糖、酒、浆、纸、牛、肥、生物化工等为一体的糖精循环经济产业链,“吃干用尽”每一根甘蔗,开发产品30多个,综合利用产值占比达到30%。
在广西农垦的展示厅里,仅是糖就有10多个品种。除了传统白砂糖、赤砂糖外,该集团还率先在我国建设首家精制糖厂。
该集团目前拥有广西最大的以糖蜜为原料的酒精生产线,年可产食用酒精5万吨以上。据测算,利用1亩地8吨甘蔗,可生产1吨糖,销售收入为5000元;也可生产1吨朗姆酒,按每公斤60元计,销售收入为6万元,产品附加值提高了10多倍。
广西农垦集团昌菱糖厂利用糖蜜生产高端朗姆酒
在广西大华肉牛养殖基地,看到有客人到来,牛舍里数百头土黄牛扭过头来,发出“哞哞”叫声。
令人惊奇的是,这里的牛饲料是由甘蔗叶加工而成,在此之前,甘蔗尾叶大多一烧了之。现在,甘蔗叶经过切割、发酵、压实、密封后,就可以喂牛,优点是成本低、利用率高、回报率高。
在广西紫光大唐集团有限公司年产30万吨生物秸秆饲料的生产车间,生产线忙碌而有序。“自投产以来,目前已经接到30万吨的预购订单。”公司执行总裁黄薇羽说,我们主要是综合利用甘蔗叶、甘蔗渣、玉米秆等资源,变废为宝,生产出青饲料,既避免了污染,也增加了农民收益。
据了解,在广西持续不断的努力下,广西糖业循环经济与综合利用水平全国领先,全部实现清洁生产,主要指标均优于行业平均水平。目前广西形成了从甘蔗种植、加工到还田的循环经济产业链,全区蔗渣利用率100%,糖蜜利用率100%,开展水循环利用的厂家100%, 蔗渣发电量居全国生物质发电第一,糖业循环经济发展为广西“十三五”期间进一步做大做强糖业奠定了良好基础。
利益联结机制 延长产业链、价值链
广西南宁糖业集团首先推行的糖料蔗种植收购合同,成为广西糖业三产融合利益联结机制的有效借鉴。
据了解,南糖在明阳、东江、香山、伶俐等糖厂的蔗区,普遍与蔗农签订糖料蔗收购合同,2016/2017榨季收购价商定为每吨470元,一定3年,期间如自治区定价高于470元,则按自治区的定价执行。
创新发展糖料蔗生产订单合同,是国际上通用的一种办法。如泰国有10万多甘蔗种植户,糖厂自己不种蔗,但都与蔗农签订种植收购合同,糖料蔗的定价,蔗农有充分话语权,蔗价随糖价调整,蔗农从糖厂利润中分享收入。
东亚集团的利益联结机制也颇有成效。该集团成立20多年来,除上世纪90年代一年亏损外,其余年年盈利,即使是糖业最低潮的2013/2014年度,广西亏损30多亿元,东亚集团仍盈利1亿元。
东亚的经验就是自筹资金补助蔗农,调动蔗农积极性,确保糖料蔗种植面积。据了解,近5年来,该集团共自筹2.56亿元无偿补助蔗农,平均每吨糖料蔗合计补助30-50元。此外,砍运甘蔗由地头装车改为蔗农直送和建立中转站,仅此一项,吨蔗砍运节省100多元。
“产业融合发展是产业化高级形态和升级版,其核心是建立利益联结机制。”广西壮族自治区糖业发展办公室副主任李文纲说。
蔗糖通过深加工变成红糖,价值大大提升。(广西百桂堂公司的元然堂-膜法红糖)
目前,崇左、来宾等广西糖料蔗生产大市深度发掘糖业的多功能性,通过园区建设,将原料蔗生产、加工及文化展示等融为一体,将糖料蔗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、展示功能、体验功能和文化功能深度发掘,延长了农业的产业链和价值链。
眼下,位于崇左市江州区新和镇的蔗糖循环经济产业园一片繁忙景象,企业生产与新项目建设的场景随处可见。
去年,新和镇成功跻身全国第二批特色小镇,成为全国唯一以蔗糖产业为特色的“甜蜜小镇”。当地为新和镇引进项目37个,产值达122.3亿元,该镇初步构建了蔗糖循环经济产业为主,现代农业、文化旅游、锰铁加工等产业支撑的体系。
得益于小城镇的升级发展,不离开故土就能过上城里的生活,该镇居民赵海同用四个“变得”描述自己的幸福生活:“环境卫生变得更加整洁,集镇秩序变得更加有序,生活习惯变得更加健康,创业就业变得更加便捷。”